按关键词阅读:
它是天然雌激素 , 不仅能延缓衰老 , 还能改善更年期症状 。
如何摄取大豆异黄酮更能发挥积极的功效呢?
来听一听
河南省肿瘤医院
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启龙博士
一种天然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 , 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 广泛存在于豆类、谷类、水果、蔬菜等300多种植物中 。 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的荚豆类 , 大豆中的含量较高 , 为0.1%-0.5% 。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略有差异 。 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 , 并且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 , 因此大豆异黄酮又称植物雌激素 。
实际上 ,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十分微弱 , 仅为内源性雌激素—雌二醇活性的1/1000~1/ , 人体吸收率约为10%-40% , 大部分被肠道代谢 ,最终由尿液排出 。
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作用:
1 双向调节雌激素水平
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喝大豆异黄酮性强了, 大豆异黄酮以“竞争”方式占据受体位置 , 同样发挥弱雌激素效应 。 但由于它的活性仅为体内雌激素的2% ,因此从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效果 。 因此大豆异黄酮具有延缓女性机能衰退、降低雌激素对人体的影响的作用 。
正常的雌激素水平对于维持女性健康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喝大豆异黄酮性强了, 虽然大豆异黄酮的活性和吸收率较低 , 但其能够生成比雌激素活性更高的雌马酚 , 并且其在雌激素调节方面具有双向作用 。 在高雌激素环境中 , 大豆异黄酮竞争性的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 从而使体内的雌激素不能再与之结合产生激素效应 , 降低激素过量的影响 。 在低雌激素环境中则具有类雌激素作用 。 因此大豆异黄酮通过调节女性雌激素水平来提高健康状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 。
2 预防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 长期摄食大豆制品的人群能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 减少血总胆固醇浓度 , 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 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是多元化的 , 较成熟的机制有抗氧化作用、受体调节、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等 。
大豆异黄酮可使血小板活性降低 , 减少在血管壁上沉积和聚集 , 防止血栓形成 。 大豆异黄酮可显著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心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 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 扩张血管、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 并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
3 降血脂
经常摄入大豆异黄酮能降低高血脂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 , 而高密度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则没有影响 。 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 豆制品中还有五大调节血脂的能手: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 , 并且不含胆固醇 。
4 防癌抗癌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影响到激素分泌、代谢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合成、生长因子活性 , 是天然的癌症化学预防剂 。 大豆异黄酮结构和雌激素相似 , 能减少雌激素与受体结合的机会 , 从而降低雌激素活性 , 减少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高而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 还有研究表明 , 摄取较多大豆异黄酮(来源为豆类制品)有助降低19%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
5 改善认知功能
高启龙博士介绍 , 更年期女性增加大豆异黄酮摄取 , 具有改善认知功能及情绪的效果 。 还能降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风险 。
6 防治妇女骨质疏松
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作用 , 却没有使用雌激素的副作用 。 卵巢功能衰退后引起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 可导致中年老年女性骨质疏松 。 对于雌激素水平较低者 , 大豆异黄酮表现为弱雌激素作用 , 与成骨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 , 加强成骨细胞的活性 , 促进骨基质的产生、分泌和骨矿化过程 , 还能阻止破骨细胞酸的分泌 , 使骨质流失减少 , 提高骨骼强度 , 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此外 , 大豆异黄酮能增加强机体对钙的利用 , 增加骨密度 , 因此还能增强其它补钙制剂的作用 。 研究结果表明 , 人体摄入较高及剂量的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 , 可提高腰椎骨的骨密度 。
7 预防糖尿病
用大豆异黄酮对糖尿病进行干预时 , 发现它可抑制小肠对糖的吸收 , 更好地调整体内糖代谢平衡 。 大豆异黄酮的弱雌激素样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 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
8 抗衰老作用
长期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体内雌激素保持正常水平 , 推迟绝经期的来临 , 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 还可改善更年期不适 。 流行病学观察发现 , 摄取较多黄豆制品的亚洲女性(特别是中国与日本)除了有较低的更年期热潮红症状发生率(约25% , 北美85%) , 且雌激素相关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发病率也低于西方国家女性 , 被认为与摄入较多的大豆异黄酮有关 。
调节雌激素的双刃剑2017年6月 , 根据流行病学分析的结果 , 高剂量膳食摄入的异黄酮与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呈现负相关 。 该研究由美加两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 , 发表于《》杂志上 。
稿源:(健康学堂)
【傻大方】网址:
标题:健康学堂▲它是“植物中的雌激素”,但这些人群要少服用